歡迎來到 減肥詞典網 , 一個專業的減肥知識學習網站!
中醫診治強調的是辨證診治,治療肥胖癥也是根據個人體質,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。若以中醫觀點來看,可將肥胖分為濕熱、脾虛、肝郁氣滯和腎虛四個類型。而理想的中醫減重法,則應先了解自己屬于何種肥胖體型,采取合適的針灸與藥方,加上飲食的控制與持續的運動,以達到治標又治本的功效。
4種肥胖體質
Check1 濕熱型
表現
此型肥胖者容易口干舌燥、便秘、小便較黃、口苦、口臭、潮紅,也比較怕熱。
治療重點
清熱、化濕、通腑
針灸穴位
內庭穴(位于第二、三腳趾縫端,具清胃瀉熱作用)、天樞穴(肚臍旁兩寸處,可以理氣血、調胃腸)、太沖穴(足背第一、二趾縫上二寸凹陷處,可疏肝活血、理氣止痛、清利濕熱)。
適合藥材
決明子(味甘苦咸,作用為清熱、消炎、利尿、潤腸、通便、降脂,適合熱性體質肥胖患者)、山楂(可降血脂,抑制脂肪的吸收)、白茅根(清熱生津、逐濕利水)、苡仁(具有健脾、補肺、清熱、利濕的四大功效)。
建議藥方:清熱消脂茶
材料:決明子1兩、山楂3錢、白茅根3錢。
作法:以水1500cc,決明子先煎20分鐘,再放人另兩味藥材,小火煮20分鐘,溫飲。
功效:清熱利濕、消脂、通便。
Check2 脾虛型
表現
脾虛型的肥胖屬于虛胖,通常和水腫有關。主要表現是手腳腫脹與冰冷、臉色蒼白、易倦怠、腹脹、腹瀉等。
針灸穴位
合谷(位于手背第一、二掌骨之間,可改善腹瀉等胃腸道疾病)、中脘(臍上四寸,居胸骨劍突與肚臍之中間,具有溫補脾胃、清熱化濕、理氣活血之效)、足三里(膝蓋骨下緣直下三寸,距離膽骨粗隆外側一橫指處,增強脾胃的消化、蠕動能力)。
適合藥材
黃芪(補氣健脾、增加免疫力)、白術(健脾利水,能改善腹瀉狀況)、茯苓(利水滲濕,還能除水腫、強化免疫機能)。
針灸小叮嚀
廖麗蘭表示,針灸減重也是根據體質選位配穴,以促進代謝率,進而達到減重之效。虛寒性過敏體質,一般會選擇補氣促進代謝的足三里、氣海、關元,當然在針灸的過程中,醫師也會針對較胖的部份,給予局部針灸,雕塑身材。
建議藥方:益氣消脂茶
材料:黃芪5錢、白術3錢、茯苓5錢、紅棗3粒、生姜3片。
作法:藥材洗凈,放入1200cc開水大火煮開,小火煮約20分鐘,溫服。
功效:補氣健脾、利水消腫。
(實習編輯:鄭燕君)
快搜